上床、上班,以及休息   作者:吳家碩    109-9-25

    【上床】、【上班】、【下班】,我相信這三個「動詞」,應該是多數現代人每天都會出現的三個行動,也代表著三個時段,而這三個「動詞」分別都是這三個時段的啟動點。怎麼說呢?我們會告訴自己要「上床」,啟動睡覺的八個小時;我們會告訴自己要「上班」。啟動工作的八個小時;我們會告訴自己要「下班」,啟動下班後的八個小時。這三個時段其實時間上應該是要平均分配,但是忙碌的現代人,可能都無法這樣分配吧。

 

    在我前面提提完三個動詞跟三個八小時後,大家有沒有發現什麼地方怪怪的?

上床了,「睡覺」八小時;上班了,「工作」八小時;下班了,「??」八小時。這個「??」,我們應該會用來做什麼呢?每個人不一樣,這就是忙碌現代人的問題所在了。這個時間應該至少不是上班時段,但是很多人拿來加班工作;這個時間也還不是睡覺時段,但有些疲累的人們拿來補眠。所以這個時間不是睡覺,代表是要我們「好好醒著」;這個時間不是工作,代表要我們「好好生活」。好好醒著並且好好生活──這,就正好就是「休息」了,也是《休息的藝術》這本書的出發點及關鍵核心。

 

    此外,「休息」也不應該是用「下班」這個動詞來啟動。大家會不會覺得,「下班」好像還是跟上班有關聯,感覺是好不容易結束上班,才出現了「下班」這個動態。如果我們一直使用「下班」這個動詞,便會不容易與要開始好好休息的八小時有良好的互動關係。

 

    我在醫療單位從事「睡眠非藥物治療」十多年,期間也積極推廣睡眠醫學及失眠治療之大眾教育,所以我自己常常在臨床工作上除了教大家怎樣好好睡覺,也很認同下班後及睡覺前要好好休息。不過,關於如何好好休息的方法非常多,到底要給哪些建議,有時還需要做不少功課呢!

 

    《休息的藝術》透過「休息測試」針對休息進行的全球性的大規模調查,整理出十大休息建議,1閱讀、2徜徉大自然、3獨處、4聽音樂、5什麼事也不做、6充足步行、7泡個舒服的熱水澡、8 做白日夢、9看電視、10靜觀。

 

    除了符合現今人們的性格,也非常切中現代社會的節奏,每項建議還有科學基礎及實務執行步驟。我看完此書後受益匪淺,想在此推薦序文未,結合此書想要推動「休息」的核心理念,提出一個小口號:【上床】、【上班】,以及【休息】。讓我們一起來推動更新版的「三個八小時」,也讓我們對於休息有正面的看待、正向的期待,以及更好的準備。

 

    上床了,好好睡覺吧!上班了,好好工作吧!休息了,好好生活吧!